大地湾渡槽
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受限于水文条件和地理因素,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川南地区,囿于缺乏大型骨干水利设施,田高水低,旱灾频繁发生,水源成为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向家坝灌区工程以向家坝水电站蓄水作为水源,工程多年平均取水量17.82亿立方米,规划灌面530万亩。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全长142.24公里,途径宜宾、自贡、内江3市7区县,多年平均供水量3.74亿立方米。中铁十二局承建的北总干渠一段工程全长17.71公里,包括13座隧道、6座渡槽、1座倒虹吸、6处明暗渠、5处泄水分水渠,是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一步工程投资体量最大、技术难度最大的标段,也是整个一期工程的核心水网干线。
全长1352米的猫儿沱江底隧洞是向家坝灌区工程北总干渠一期工程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其中400米下穿岷江江底,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水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洞穿岷江,如果采用常见钻爆法施工,相对盾构法施工成本可节约57%,但爆破产生的噪音污染会严重影响到保护区水域。为减少施工对珍稀鱼类的生存及河床影响,且保证正常通航,建设者联合中科院院士经多方科学论证后,最终选择工艺先进、环境友好的盾构技术。
“川向一号”盾构机
洞穿岷江的“川向一号”盾构机整机重量1300余吨,整机长度135米,开挖直径9.2米,是目前全国水利行业采用的最大直径盾构机,隧洞洞顶在岷江江底覆土埋深最浅仅11米,盾构机下穿过程中承受的水头压力高达120兆帕,面临旋流和透水裂隙层等风险。
建设者多次邀请各方专家共同论证施工方案,制定专项措施,对盾构机进行优化升级,采用泥水加土压双模平衡式盾构技术进行掘进,该项技术可在不同地层之间根据实时地质情况无缝切换最优掘进模式,兼顾安全的同时还可保证掘进效率。
猫儿沱江底隧洞
大国重器洞穿岷江,也一举创下我国水利行业“最大开挖直径盾构机、最深的大直径超深接收竖井、首次采用泥水土压双模在线切换盾构技术”3项国内纪录。
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扫描仪对竖井及隧洞断面进行测量,只能获取洞身表面的轮廓数据,无法记录地质信息和爆破参数,且在烟尘、富水环境下激光散射严重,信号返回率低。
在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下穿岷江隧洞施工过程中,地质测量一度成为建设团队隧道施工过程的拦路虎,能否像地面一样利用北斗信号进行快速动态地测量?
盾构视觉定位导向技术
建设团队依托中铁十二局北斗融合多源传感高精度定位技术创新中心,利用北斗系统、视觉、无线电多种定位手段,深入开展“北斗融合多源传感虚拟卫星定位系统”研发,利用该技术可将洞口获取的北斗基准向洞内实时传递,可最高以每秒5至10次的频率进行测量对象的扫描和计算。
该项研究成果使隧道内也能像洞外一样进行快速动态测量,成功解决了传统测量作业依赖人工,盾构姿态无法实时监控,狭窄空间通视条件差的难题,实现了北斗系统的“由天入地”。
未来,该项成果将覆盖铁路、公路、市政、水利等行业的地下工程装备实时定位与导航领域,极大扩展北斗系统的应用范畴。
让翻山越岭、跨江过河的金沙江水跨越138公里到内江,并非易事。 向家坝灌区工程由隧洞、渡槽、明渠、埋管、管桥、泵站等多样化的建筑物组成,沿线穿越高速公路、铁路、特高压电网、大江大河等数十处,施工难度大,施工工艺复杂,专业性要求高。 建设中的大地湾渡槽 在中铁十二局承建区段内的大地湾渡槽、银匠沟渡槽、大岩渡槽、会诗沟渡槽、八丘子渡槽、红岩子渡槽等六座高大渡槽均为提级建筑物,地震七度设防,无论是槽身断面尺寸、孔跨跨度、架空高度还是荷载重量,均在国内同类工程中堪称罕见。 例如,单孔槽身纵向加环向共有179束预应力,相当于薄薄的鸡蛋皮包了179束皮筋,来增加结构稳定性;槽身自重1800吨,满水工况下可达4000余吨,比高速铁路梁要重两倍多。 智能化运安一体装备 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前建设团队进行了槽身1:1原型仿真试验,邀请河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专题研究制定原型渡槽仿真试验方案,埋设监测设备近300套、自动监测设备10余套,并在槽身浇筑完成后对半槽水位、标准水位及满槽水位进行充水验证,全面检验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优化后,再进行正式的槽身施工。 过程中,建设者创新研发了“托-膺架”支撑体系、“大吨位高架U型渡槽分段自行模板装备”,实现了山岭地区高大渡槽高效流水作业。渡槽施工过程中,建设团队共形成6项专利技术,总结了10项新型施工工法。 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通过将长江丰富的水资源引入川南地区,与现有的水利设施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水资源配置格局。通水后不仅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更能够增强区域的抗旱防洪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